◎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思者情之思,情者思之情,这样就知情合一了。
儒家很重视人性问题,但不是自然主义的讲法,也不是单从知性上讲,而是从主体德性上讲,这就有心性关系问题。首先是不懂英语,只能看翻译著作,西方哲学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只能读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一个情字,可能永远讲不完,既能讲美学,也能讲道德伦理,还能讲哲学、讲宗教,不能只讲成《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一个情种,只和女孩子一起混。但是,我发现牟宗三先生用实体论的观点讲中国的心性之学,把心性说成形而上的绝对超越的实体,这符合宋明理学吗?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是生命体验即情感体验的问题而不是科学认识的问题。至于我在《情感与理性》一书中的讨论,是很初步、很粗糙、很不成熟的。所以我提出,中国哲学是心灵哲学这一看法。
我在台湾出版的《中国心性论》一书,现在看来很不成熟,但这些问题已经包含在里面了。从思想进路上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易传》中少见的与爻位有关的话也是只见刚柔而不见阴阳。
(1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受当时思潮以及文献资料的制约,徐复观将刚柔和阴阳思想与孔子完全分割开来,并不符合孔子晚而喜《易》后的思想发展实际(38),更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孔子对于易学的历史性贡献。刚克就是刚胜,柔克即为柔胜,此两种情形都应避免,根据《左传·文公五年》,这段话中的沉潜,刚克。(38)有关孔子晚而喜《易》后的思想变化,参见赵法生:《孔子晚而喜〈易〉与其晚年思想的变化》,《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
如果说《易传》以刚柔概念介入爻位和爻德开始了重新诠释《易经》的思想历程,那么,始于六爻之动而归于三极之道,则是刚柔概念宇宙论建构必然的逻辑里程。注释: ①关于从《易经》到《易传》的转化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意义,参见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8页。
刚爻居刚位、柔爻居柔位为当位,否则为不当位或曰失位,当位则吉失位则凶,比如《既济》卦的卦体为坎上离下,卦象六爻皆当位,故《彖》曰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孔子告诫好勇过我的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由于从卦象上讲,刚代表君、夫、父等,柔代表臣、妇和子,应位又体现了社会调和观念。(23)朱熹:《周易本义》,第250页。
柔弱沉静不僮之地,如果无刚文之,则贱遗亡。对于这一段子曰的断句,人们或许有不同理解,笔者认为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正是对于君子见幾而作的具体解释,整段话语意义连贯,最后一句正是对于全段的总结,因此没有理由不将整段话列为子曰的范围(34)。郭店楚简《六位》有更为详尽的说明: 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此]六位也。(15)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70页。
这一点似乎为近代以来学者所忽视。进入专题: 易学 易传 刚柔 。
(1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32页。同时,这六个位置又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数的性质而分为两类,偶数为柔位,奇数为刚位,这种划分则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
在孔子的生命中透露着一种刚健不已的进取精神,他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以及曾子说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都是此种生命精神的表达,孔子一生本身就是自强不息的乾道精神的写照。在一卦临近的两爻中,在上者为乘而在下者为承,阳乘阴、阴承阳为顺为吉,阴乘阳、阳承阴则为逆为凶。六爻刚柔位的划分,从《易传》中唯一一段涉及爻位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19)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十二《易十二·系辞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39-1940页。孔子上述对于《易》之义的解释精辟深入而又要言不烦,直探易理之本源,其精要程度甚至为今本《易传》中的相关论述所不及。《川》之‘牝马,《小蓄》之‘密云,《句》之‘[适]属,《[渐]》之‘绳妇,《盹》之‘泣血,五繇者,阴之失也,静而不能僮者也。
故武之义,保功而恒死。可见,《彖》与《象》传以爻性和爻位关系为基础,通过刚柔关系说明占筮的原则和体例,从而为卦爻辞一向神秘的吉凶悔吝讲出一套所以然的道理,提供一种理性化的解释,这在易学思想史上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是易学思想典范转移的标志,而易学理性化的起点正是从两爻被称为刚爻和柔爻这一正名的思想开始的。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儒家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反对在下位者凌上,刚柔承乘说即有此意。
是故天之义,刚建僮发而不息,亓吉保功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
吾告女《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生之道[也,非]《易》也。《随·彖》曰: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可见爻变正是用以仿效和象征世界的变化与运动,如果说《易》的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它的本源性推动力量在于刚柔二爻的爻变,由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变化而生吉凶悔吝。(22)朱熹:《周易本义》,第224页。
⑩朱熹的解释以为功是指位而言,但传文分明说二者同功而异位,显然与朱注相矛盾,可见功并非单指爻位。(22)易道深奥,易象繁复,但朱熹认为,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无非一刚一柔之理,柔化为刚,刚复化为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之极复为刚柔,将刚柔作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之本质内涵的意义,揭示无余。
尽管有近代疑古派的兴起,许多学者依然肯定孔子是《易经》思想人文化和理性化的主要推动者。《易传》十分强调数的重要性,其中刚、柔两爻,在《周易》的爻题中也被转化为数的形式即九与六,刚称九而柔称六。
在《易传》的宇宙观中,乾坤两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耶?乾坤所以成为《易》之门,是因为《杂卦》指出的乾刚坤柔,乾卦纯刚而坤卦纯柔,代表了《易》的世界中两种最基本的力量。孔子将刚柔相济提高到万物生死存亡的高度,并以殷末周初的历史经验为案例,显示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不仅如此,孔子还将刚柔思想运用于教学,这尤其体现在对于子路的教诲。(18)这意味着静态的八经卦中的爻画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爻,因为它还没有获得动态的生命,从六十四别卦回到八经卦,再从八经卦回到二爻之动,故爻在其中矣才是对于易道动力本原的深刻揭示,这也就是后文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以及《系辞》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意思。关于《易传》中刚柔与阴阳概念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刚柔早于阴阳,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③,笔者赞同前一种看法,因为《彖》和《象》传早于《系辞》是古今多数易学家的共识,而恰恰是在《彖》和《小象》中刚柔思想最受重视,此二传中的刚柔占《易传》中全部刚柔概念的64%。刚柔思想为《易经》的吉凶之道提供了一个理性化的解释框架,它本身却没有过度的神秘色彩,而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也能与人事和儒家道德思想联系起来,在《易传》中,刚柔概念同时具有象数论、宇宙论和道德观三方面的含义,统合《周易》的象数与义理,最能代表孔子在帛书《易传》中所说的德义,所以才被孔子选中。
⑥《左传》、《国语》中尚无九、六之称,则爻题中的九、六之分应该是《易传》的独创⑦,但李镜池将九、六的出现时间推到战国之后,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孔子从《周易》的象数中总结出适应于万物的普遍之道,这就是刚柔。
根据上述两段子曰的内容,将《易传》刚柔思想的来源追溯到孔子不能说是无所凭据。这样,易道之基本构成被归结到刚柔二爻,一刚一柔的交错和推荡便是变易的根本动因,于是对于《大易》的解析被导向了如下一个基本结论:刚柔者,立本者也。
因此,进一步探讨刚柔概念在从《易经》到《易传》的转折过程中的作用,对于研究《易传》思想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493页。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9:21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4天狐定制
2025-04-05 18:32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5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5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7:36天狐定制
2025-04-05 17:21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